難得再次在城市裡「散步」
這次的主題是在東門町周邊
有點年紀的人可能知道台北郵件處理中心旁的牛肉麵街(金華街)-華光社區
現在部分街區經過整理,轉化為「榕錦時光」 ,雖然市府與修復團隊有保留部分建築體並設置一些說明,但畢竟現在進入場域的團隊與商家都與之前的連結太低,我經過時實在很難想要好好瀏覽
但,現在只要有「新網美景點」可以打卡,應該就沒差了吧我想
//
東門市場因為當初臺北城的設計而切成兩邊,舊市場跟現代化市場相比整潔度跟舒適度有差,但那個味道還是不同的,不管再怎麼文創,打掉後就回不去了,有這樣體會的人應該不多
只要是市場好像總是會有幾間舶來品店,不曉得這檯燈是不是販售品
早期的割字招牌都很有特色,看不出來是哪種字體
老字號米粉湯,兩家媽媽米粉湯比鄰營業,都很熱情地招呼客人
導覽機,好久不見了,使用自己的有線耳機很方便
也是經歷過一段苦日子的銀翼餐廳,我自己印象中只有光顧過一次
舊城(台北刑務所)的圍牆遺跡,原來上面解說的碑文是有其時代背景的,現在對於日治時代與國民政府時代的描述都已經有所檢討,或許這樣也見證了設立解說牌的政府對於這塊區域的態度
常常在各個公共設施看到各種官方或非官方的「補丁」,是說放了補丁就能解決你的問題嗎?
刑務所的門,圍牆本身的材質就很有故事,拱門的設計也是
如果沒有透過導覽老師說明,光靠解說牌跟地面示意圖是還可理解刑務所的設置邏輯,但細節就還是得靠導覽老師補充在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
新的共融遊具,不太能理解使用這麼白的砂子的用意
難道是因為「白色力量」的關係嗎
郵件處理中心的圍牆設計很有趣,單調而且沒對齊的有趣
曾經育養無數人的華光社區舊址,小時候對於這裡的印象是老老的眷村,後來才知道在被燒毀之前,華光還保留著日治時期的一些遺跡,在對街(目前是南門中繼市場)還有遺留下來的一小塊遺跡,現在也只能靠這樹跟老照片回憶那個味道了
中正廟是一個突兀的存在,它的存在意義應該是反省而不是歌頌,很多人搞錯了它的定位,促轉會、教育部跟文化部也都搞錯了
刑務所外經過整理,牛肉麵的味道不見了(對面的廖家牛肉麵是還在啦,但早期平房的那個煮麵味道就沒有了)
執行任務的建築師徐裕健的浪漫,把老東西用這樣的形式展示
浴場轉化成香氛店
刑務所外官舍轉化成文青聚落,部落客跟新媒體說讓你一秒到京都,但京都根本不是這樣啊
很2D的設計感公共設施
園區服務中心,看起來美觀卻功能極低的傘架跟又是補丁型態的告示板
博物館化的「保存」
窗櫺與隔間被放在服務中心內,味道已經被抽離
簡易的自我導覽說明文字,要說明的是穿越不同時代的記憶還是政府的「德政」呢?
穿越古今的建築,有老建物,有增建物,有新建物
清大月涵堂「遺跡」
我不曉得為何這樣有意思的現代主義建築在被指定歷史建物後會被棄之如敝屣
啊!一切都是容積率(誤
興波咖啡超級棧,文青們的朝聖地,但我真的...還好
政大公企中心變得好不一樣,但後面的淡大城區部的老建築比這個漂亮多了,走到這裡時剛好提到四六事件,對於當時的傅斯年校長跟謝東閔校長的歷史評價,跟我求學時知道的,還真不太一樣
小驚喜,google街景車
也是小驚喜,小綠洲的概念
有水就有老樹,瑠公圳沿線其實也很有趣
好像很少人會像我一樣對別人家的圍牆感興趣
這個依著瑠公圳做的小公園比較會讓我覺得一秒到京都
老招牌味道香
手寫字匾額跟小型金屬牌都是
施作的工程單位不曉得是不是不同,噴印字竟然還有明體跑出來,很突兀
我們一行人也算是穿越古今了,雖然在忽大忽小的雨勢中進行導覽,但能連結到以前的一些事,感覺還是開心的
謝謝島內散步,也謝謝水瓶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