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雲門的行草貳,
演出結束的時候,一樣是在服務臺盡情地「叫賣」。
後來有三位小女生翻翻節目單,最後問我能否介紹一下舞作每一段的狀況。
我很委婉地解釋,
其實看舞要是自己的主觀感受,
我說我的感受,並不能代表這就是舞作,
我也不能造次去「解說」每一段舞作。
畢竟,
我不是林懷民,
我也不是專業舞評(我也不想)。
這個問題,
我知道我是閃躲的。
舞台的元素、編舞的過程,這個也是可以搪塞給她們,
但我覺得那不會是她們想要的。
看看舞蹈類的演出節目單,
與合唱團的節目單截然不同。
我看過幾個大小舞團演出,節目單都是非常地簡約,
告訴你舞作演出的順序、編舞的背景、
舞團與舞者的經歷、獲獎獎項與未來演出行程,加上贊助商,就差不多了。
合唱團的節目單,則多半會鉅細靡遺地解說曲目,每本節目單都好像一本小小的音樂課本。
這是很有意思的。
究竟觀眾需要從節目單裡得到節目多詳細的資訊?
觀眾自己需要作多少功課?
這種問題,不只發生在藝術表演演出,
博物館的展演,政府的出版品編輯也是,
我在接觸的時候都要問自己這種問題,
看展的人,看書的人,
究竟要在參與演出、打開書本前作多少功課?
畢竟,那不是美國出版社在出的那種 XXXX for dummies的超簡單小百科。
大學時代,去看Broadway音樂劇或是看傳統歌劇(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紐約)
看劇之前一定會去找尋所有資訊,
「作完功課」才會走進劇場。
不過這樣講有點不太公平,
因為你要聽與看演員的唱功,還要看舞台的所有元素,
在紐約看Rent的時候,就很辛苦,即使知道Rent的背景,第一次看時還是眼花撩亂。
同時呈現在舞台的資訊好多好多,看不完。
拉回來講,
這三位小女生,我還是要跟你們說抱歉,
我自己看演出,其實我不會先去研究舞作每個段落編導的背景。
也不會想要去拿著解說得文字去對照(頂多看目前在台上的舞者是誰....XD)
而是想享受我看舞作的感覺。
看完,再來作功課,
因為,這樣我不會有既成印象,
也不會先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