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7

[合唱][台北愛樂] Salute! 40聲部的禮讚

Foreword
紀念一下,依照Blogger的計算,這是小弟在此的第一百篇。
對愛樂來說,不重要,對我來說,好像也不重要 xD
======================

寄件者 Museum, Chorus, CSI


2012是台北愛樂合唱團的不惑之年!
40年,對於台灣的社會合唱界來說,並不容易
(不過要比年紀的話,台大合唱團稍老一點點 XD)
尤其是要維持一定編制與創新,這真的是很不容易

台北愛樂在今年安排了自己40 歲的眾多節目,
向喜愛合唱音樂的朋友們分享40 的喜悅
2012/01/07,小團的「Salute! 40聲部的禮讚」是一個開始*

寄件者 Museum, Chorus, CSI


整場約120分鐘的節目其實非常重
一開場就是氣勢驚人的四十聲部塔利斯《寄希望於上主》(Spem in Alium by Thomas Tallis)
曲目介紹上有說明這據傳是1573年Tallis寫給英國伊莉莎白女王40歲生日的禮物,
要說這是生日禮物
不如說這是音樂家寄希望於君主
希望君主如上帝般看顧人民,國家風調雨順

合唱團站成馬蹄形,營造在英國高聳教堂內吟唱的氛圍
(這種形狀你不陌生的,菲律賓馬德利加合唱團也是這種排法,只是小很多)
好處是在Tallis寫給合唱團遍地開花的音畫時,就真的有百花綻放的豔麗感
不過對於習慣一個聲部有好幾個人的合唱團員來說就是大挑戰了
因為一個人一部,沒有別人可以救你 xD
也因為這樣,很容易就會發現到每個人的音色不一樣。
這場的演出,我感受到的是男聲的部份力道很明顯弱於女聲聲部
當然這跟聲線有關,只是有時候會覺得在大塊和聲進行中,缺乏厚實的男聲支撐。

中間四首經文歌台灣聽眾不陌生,還滿多團經常拿來演出。
不會很困難,但詮釋就各家爭鳴了。

上半場的最後是巴赫的BWV 225《向上主唱新歌》(Singet dem Herren ein neues Lied)
也是很吃重的曲目。
雙合唱團彼此輝映是這個曲子的特色。
加上要求以清楚的德文咬字演出,團員在第二部份其實就有點體力不支了。

短暫的休息後,下半場加入了管弦樂團

重點還是在於齊蘭卡(J. D. Zelenka)的《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
以及韓德爾的《烏特勒支頌讚歌》(Utrecht Jubilate)台灣首演


很高興看到葉樹涵老師客席加入樂團演出
台灣小號手很多都功力高強,葉老師招牌一直都很亮。

不過也因為這樣
人聲與管弦的交戰很明顯地人聲還是不夠
當然,跟我所坐的位置有關係
謝謝小團的好朋友給我一個超棒的位子
只是,大家的聲音都往後面飛去啊 >_<

寄件者 Museum, Chorus, CSI


綜合心得:
這是一個對外國人來說應該算中規中矩的曲目。
對於台灣人來說會是非常吃重的曲目,
年輕指揮吳尚倫放膽嘗試這個不管是視覺效果還是音響效果都很有看頭的節目,
中間是有些冒險的。
但整體來說我覺得不壞。
(這不是因為我是愛樂的人就只講好的一面)

對於台灣的聽眾來說,我想,聽合唱音樂可以很不一樣的。
在A cappella、流行改編或是大型交響曲聽久了,
難得還有室內歌手(如愛樂小團、台北室內、福爾摩沙等)挑戰早期與近代合唱音樂。
帶領聽眾回到那個單純、美好的人聲年代以及嘗試在有限音樂線條中創新的新世紀。
我們可以期待台灣的年輕指揮家們帶來更多作品。
或許焦元溥老師說「移山倒海」是有點誇張了,
但我很樂見台灣的合唱界開始有新的節目思考。
而不是一直在某些經典曲目裡打轉。


延伸閱讀:
焦元溥-樂聞樂思/四十聲部的禮讚(聯合晚報2012.01.01)


*
台北愛樂40
第一場嚴格地說應該是與NSO合作的跨/新年音樂會《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不過台北愛樂的第一場自己的節目是這場《40聲部的禮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