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8

[Chorus] 記 2016/4/17-18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琥珀之歌



琥珀在世界上屬珍稀的寶石(源自樹脂),
常見於波羅的海,
因而,這次台北愛樂室內唱團的音樂會取名為琥珀之歌。

對台北愛樂演出喜愛的樂迷,對於亞尼斯.利耶賓許並不會太陌生,
2015年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他就率領了Kamēr 合唱團來台灣演出北歐音樂。
在炎熱的夏天,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穿上厚重的大衣,演出極光,
那真的令人震撼。

這次利耶賓許在台中中興堂、台北國家音樂廳指揮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
一樣是帶給聽眾北歐的作品。
而其實這系列的音樂會在4/24基隆文化中心也有演出,指揮由愛樂室內的常任指揮古育仲及指揮謝斯韻擔綱。

國內的合唱音樂會不乏經典/新穎曲目的引介、新曲目的委託創作、國際間友團的交流。
這場音樂會便是第一種,將世界合唱的經典與新潮帶到台灣來。
由於2015年夏天國家音樂廳大修,聽眾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其實無法感受到完美的震撼。
(其實在音響奇乾的國館,Kamēr 他們還是讓樂迷驚艷了,只是國館硬體實在不夠完美)
這次的演出,可以說是一種再現。

老實說,
這次音樂會前半主要在宗教音樂,後半則以現代及民謠為主。
其實與Kamēr 來台演出的曲目重疊度不少。

聽下來遺憾是比較多的,
亞洲人的共鳴與發音方式與北歐人實在不同,
台灣合唱團的和聲純淨度實在很難與歐洲團相比。
這個差異在演唱北歐曲目尤其明顯。

我在台中、台北兩場連續聽下來,
感受是相同的。
也有那麼一點感覺是,有沒有可能再邀Kamēr 來台演出,而不是由台灣團詮釋。
會這麼想,單純是覺得,引介世界音樂,尤其是現代、地域性強的作品,
由當地的表演者來詮釋,成熟度與精準度都會優於非當地團,
就像,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到國外巡演,多半是台灣印象曲目,而也都是佳評如潮,場場轟動。
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曲目本身的掌握度上,也感覺到團員與指揮間的磨合還不夠。
比較明顯的是在下半場的現代作品:
在 Plainscapes (草原景色)及Northern Lights(北極光),
這兩首歌都存在著音準問題,
由於前面有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配合,後面是水杯與棒鐘的配合,
可以感受到兩場下來這兩首在中間的段落,人聲的和聲音準跟樂器音準分離很明顯,
而又來不及拉回來,就變成非常令人遺憾的瑕疵。
(或許剛好也映照著天然琥珀不可能純潔無瑕的事實吧)

這樣的問題,在上半場的宗教作品倒是還好,
經文歌或是聖經故事,大家不會太陌生,
相對好掌握。
不過北歐作曲家作品多半和聲進行都很平,聽眾連續聽下來會很累,
不曉得是我的悟性不夠還是聽得不夠多,還不能領受到Arvo Pärt的威力。
於是台中場(下午的演出)我還是靈魂出竅了一下。
台北場則很榮幸與協助曲介兼我多年的好友劉馬利同座,
我覺得,音樂會要能為聽眾提供提綱挈領的曲解是很困難的事情。
也萬幸,這場曲解由馬利主筆,短短兩頁,已算是非常精煉的說明。

如果可能,實在是很希望能飛到波羅的海,親眼目睹極光以及「歌唱革命」後的北歐人們一起齊唱本次音樂會的最後一首歌Pūt, vējiņi(拉脫維亞的第二國歌),
就像利耶賓許在音樂會中說的,這首歌對於拉脫維亞人太重要了,人人都會唱。
(就像下方的影片)
身處台灣的年輕人,很難理解波羅的海三小國從蘇俄脫離前的苦處,
有人說,「島嶼天光」可能很像;
也有人說,「美麗島」堪可比擬。
或許,真的要親身經歷,才能理解吧。
至少,我還有一群瘋音樂、瘋藝術的夥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