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1

[Chorus] 2016/8/01 TICF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新加坡國立大學合唱團 x 國立台灣大學合唱團 永真教育基金會贊助場次


(Photo Source: TICF official site)

大學一直是求學過程讓學子更多采多姿的地方,
也因為是年輕的學生,在社團的表現就更是多彩。
今年國際合唱節邀請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合唱團
同場由國內剛剛在七月完成年度公演的台大合唱團協演

(Photo Source: NTUChorus Facebook Page)

要說是交流當然,但兩團在一起分別以兩組曲目交替演出,
實在很難不把這樣的音樂會當作是兩團拼場比賽的聯想。

同時,本場音樂會也是由永真教育基金會贊助的場次
現場有包含北北基與高雄的國小學童,透過永真基金會的支持,
得以進音樂廳聆賞合唱音樂。

台大合唱團所開的曲目主要還是以七月公演《以月光為箋》為主體,
上半場的曲目是委託創作與國內作曲家的中文組曲《月光箋》、《墮落天使》、《一顆開花的樹》、《渡口》
下半場則是芬蘭作曲家Jaakko Mäntyjärvi的現代作品組《Come away, Death》、《Lullaby》、《Double, Double Toil and Trouble》以及
Jim Jacobs, Warren Casey, John Farrar 的動感歌舞曲 《We Go Together》

好處是學生們仍熟悉曲子,也無須刻意再花時間加強排練。
幾年來在連芳貝老師的指導下,
很明顯地台大合唱團在聲音及舞台呈現上都有成熟的表現。
熟悉連老師風格的合唱人,對於連老師所設計的動感唱跳曲目應該不會陌生。
這次現代中文曲目,團員聲音很整齊,但也發現到年輕聲音的抖動。
或許可以考慮增加聲樂指導團體課的次數,尤其是讓學生可以習慣呼吸與姿勢。
在咬字上,與前一場拔萃合唱團一樣,都出現了「有距離感」的中文。
咬字咬得不夠重。
有些人會覺得唱歌為何要咬文嚼字,但中文是比較討厭的語言系統
同音字多,子音不如其他語言有系統,在舞台呈現上,如果不咬重一點(甚至誇張一點)
子音很容易就被和聲吃掉,那麼,聽眾就聽不懂你在唱什麼。更何況,並不是所有人都讀過席慕蓉、蔣勳、張曼娟的詩作(現場的小學生們應該沒有人聽過),就更像是鴨子聽雷,只聽到哇啦哇啦的音堆飛過他們的耳朵。

而我個人覺得,這四首歌運用80位以上有點太多了
大概以一半或2/3的團員上場唱這四首歌,聲量與細緻度會比較均勻。

下半場的曲目重點應該還是在最後一首的唱跳
Jaakko Mäntyjärvi的現代作品,用了部份的團員上場,這是聰明且正確的選擇。
最後精彩華麗的 《We Go Together》,充分展現了學生年輕的活力,儼然就是迪士尼歌舞劇「歌舞青春」的搬演。
整齊劃一的動作,目不暇給的花式舞蹈,以及有計畫地分組對話,觀眾如雷的掌聲已經說明一切了。
Bravo! 學弟妹們!!

主角新大合唱團相對來說(我很不願意這樣講)
有點被地頭蛇台大合唱團壓著打了。
從曲目上來看,上半場是現代合唱經典作品,下半場是亞洲現代合唱作品。
但是全無伴奏的曲目,跟台大合唱團選擇有鋼琴伴奏的狀況下,
學生聲音的青澀就很容易在音樂廳裡被放大
尤其是上半場最後一首Northern Light(北極光),是去年 Kamēr合唱團演出過,
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也演出過的曲目,新大選擇演出這首非常困難的曲目,就如同兩面刃。
凸顯了他們聲音不穩定的缺失,
但好處是,因為是青年,很快能夠透過棒鐘會抓回原來的和弦,音樂不至於崩解。
只是對我來說,在不穩定的和聲中掙扎,是很累的事情。

新大下半場的亞洲曲目也出現了演唱中文會有的「距離感」,而且比香港拔萃、台大合唱團還要嚴重。
但這也是系統性的問題,大概指揮或是音樂總監要意識到這個狀況才能解決了。

曲目表上的最後一首 《Yamko Rambe Yamko》,是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也演出過的曲目。
相較於台大合唱團,新大合唱團的舞蹈動作比較含蓄,男生獨唱聲音不夠亮,甚為可惜。

總地來說,兩團交流,是件很棒的事。我也樂見。只是難免會有比較的感覺。

而,這場音樂會由於是企業贊助場,似乎也該來看看運作的方式。
基金會邀請了北北基與高雄數個國小的弱勢學生,從白天便受邀進音樂廳參觀,接受廳內導覽。晚上聆聽音樂會。
我看到的狀況是,小朋友並沒有心理準備要聽一場大約是100分鐘長的音樂會,也不知道曲目會是什麼樣子。於是演出時跟同學們咬耳根、打鬧,低鳴細語,甚至有小小朋友爬上爬下完全不受控。一旁的老師自己也打開手機看時間,沒有心理準備要陪伴學生一起聽音樂會。

這樣的行程,看在我的眼裡,實在太可惜了。
更何況,五月底, 新北市立清水國小五年級全體師生在國家音樂廳給了國家交響樂團以及客席指揮 Rico Saccani一個超大的「失望」,345位小五學生非常安靜地聆聽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的演出,而帶隊老師們更是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前置準備,帶著孩子們認識聖桑,認識國家音樂廳,認識音樂會禮儀。
從頭,到尾。一個絕對是非常細膩而用心的藝術教學計劃。

這個清水國小的例子應該是永真基金會的同仁以及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執行團隊,還有參與計畫的幾間國小老師,必須要瞭解到,如何真的好好作藝術教育的紮根。

延伸閱讀:焦元溥「樂聞樂思/小學生能安靜聽音樂會嗎?」(聯合報)

沒有留言: